據媒體報道,今年六一,家庭親子游成為旅游市場主力,周邊游、近郊游等人氣高漲。隨著暑假到來,不少旅游企業已著手為暑期親子游預熱。與此同時,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我國0至14歲人口為2.53億,占17.95%,較10年前上升了1.35個百分點。兒童人口規模增長,為國內親子游發展帶來了機遇。
親子游火爆背后的原因
國務院從2013年2月2日印發《國民旅游休閑綱要(2013-2020年)》開始,在政策上正式逐步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或親子教育的行業規范;2016年原國家旅游局公布首批“中國研學旅游的目的地”和“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”;2017年教育部在全國各地開展“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”和“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營地”;2018年教育部公示“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、營地名單”;2019年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,家庭旅游(親子旅游)已經成為時下主流旅游方式之一。
研學旅行與親子教育的關系
在教育部等11部門發出的《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》和國家旅游局發布的《研學旅行服務規范》基礎上,浙江省教育廳、浙江省旅游局等10部門《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》推出,并提出了“家庭親子研學旅行”,指出各級教育部門及中小學校充分利用家庭旅行多樣性、靈活性、簡易性等特點,大力鼓勵和引導各中小學生家庭,利用寒暑假期等有計劃、有目的地帶孩子外出研學旅行。
“行萬里路”和“讀萬卷書”同樣重要,能夠讓孩子在旅途中學到知識、懂得道理、受到文化熏陶,這是很多家長選擇親子游產品的初衷和重要標準。當前,紅色旅游、傳統文化游、非遺旅游、科技旅游等,因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和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,已成為重要的“第二課堂”,讓孩子們在旅途中明理、學習。據了解,今年5月1日開園的太原古縣城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研發推出了系列研學課程,打造了白蘭地·扎染研學基地、山西梆子·戲曲研學基地、文字傳承·印刷研學基地三所獨立的研學院落,通過沉浸式的互動體驗,讓青少年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,做好非遺的傳承。
文旅融合推動親子研學更好的發展
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推進,“文化是旅游的靈魂”深入人心,“文化味”已成為旅游品質高低的評價標準之一,對于承載著教育意義的親子研學而言,更是如此。
日前,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南京市博物館(朝天宮景區)大成殿內,舉辦了2021年度南京暑期親子研學旅游產品發布會,共發布4大類別70個產品,包含“歷史的教科書”“自然的大課堂”“文學的大都會”“plus玩法”等主題,滿足親子家庭的出游需求。
其中,“歷史的教科書”著重依托紅色旅游景區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場館組織參觀活動、研學旅行,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;“文學的大都會”將帶領孩子感受南京作為文學之都的厚重底蘊;“自然的大課堂”則側重于自然、科普,孩子可以夜探紫金山,也可以在濱江風光帶邊走邊學;“plus玩法”注重創新和趣味,可以到工業旅游點親身體驗。文化氣息濃厚,已成為親子游產品受歡迎的必備要素。
親子研學旅行是實現家校共育的重要支持
親子研學作為時下最熱門的一種親子活動方式,能夠將戶外課堂與旅行相結合。鼓勵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探索,去完成行前設定的學習主題,在這個過程中,既有親子同游的樂趣,也有探索學習的樂趣。通過親子研學旅行,家長才能感同身受,認識到研學旅行的好處和意義,做好家庭教育這一重要環節,與學校教育結合,共同培養一個具有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孩子!
網友回應